毕业不久的高职生,为啥一年不到竟成上市公司业务能手?

甬派原创       2018-04-24 16:36:20

甬派客户端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姚敏明

在德国完成在职培训后,这两天,阮怡伦和他的两位学友返甬。赴德的70天,他们完成了西门子电机装配线项目的后期生产装配调试。

在德国,阮怡伦们是宁波均普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员工,而在宁波,他们另有一个身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2017届毕业生。

毕业不久的高职生,为什么能这么快这家在全球16个国家拥有45个研发及生产基地的大型上市公司的业务能手?

“这得益于公司和浙江工商职院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均普公司人事主管邱经理坦言,“早在大三,他们就是公司的准员工了。”

如何为宁波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这不仅是宁波这座城市的一个现实命题,对于学校而言,更是一个现实的路径探索。浙江工商职院先后和均普公司等企业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通道,加快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

“我们太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了!”均普公司的邱经理说,企业主营业务是为高端客户提供装配测试设备与生产线,以及各类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即根据客户的用途需要,量身定制从方案、加工、组装到调试的一体化生产解决方案——这一行业的上升空间很大,而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两年前,校企双方达成协议,从浙江工商职院智能电子学院(汽车服务学院)选拔15名电气自动化技术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学校派出高水平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投入专项资金,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定点特殊培养。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毕业证书且符合招聘要求的学生,将直接安排就业。

不仅如此,校企双方还构建了以“初级学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三级学徒为途径的从“学生(准员工)→毕业生(员工)”身份递进式转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占比因阶段而不断变化,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教学任务也适时调整。

与此同时,双方还将电气安装车间和机械加工车间设为“学徒型企业车间”, “把教室搬到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师傅’‘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点线面对接。”

每天7时半,浙江工商职院大三学生汪华臻都会搭乘均普公司的班车到企业“上班”。换上工作服,从晨读英语、学习理论知识,到进入车间练习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高精度设备的规范操作,再到跟着企业师傅参与具体项目,直到下午5点再坐专车返回学校……

对于这种企业准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间的切换汪华臻称已经非常适应。

即将面临就业的他,已经完成了从初级学徒向中级学徒,再到高级学徒的晋级评估,“我有信心成为阮怡伦学长这样的业务能手。”

通常培养一名成熟的装配技师需要5至8年的时间。而现在采用校企合作育人方式至少能把时间缩短2至3年。”邱经理坦称。

而据甬派记者了解,校企已达成意向,2018年9月起,第三期合作育人的专业从原来的两个专业拓展至三个(新增数控技术专业),人数增加至23人,同时将尝试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培养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也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相关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级奖项共计5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