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宗羲理念|天一阁内说“读书”,遍览群书在于“经世致用”

甬派       2016-11-26 15:50:28

甬派客户端记者 成良田

宁波月湖畔,天一阁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雨洗礼。

这里不仅收藏有黄宗羲手稿,《留书》《南雷诗历》等古籍作品,也见证了思想家传奇的阅读史。

1673年,63岁的黄宗羲曾在天一阁主范钦曾孙范友仲的陪同下,登上了封闭甚严的天一阁,遍览阁内藏书,把其中流通不广的编成书目,并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这一次登楼被传为佳话。黄宗羲的余姚老乡余秋雨也是津津乐道,在他的散文《风雨天一阁》里,余秋雨饱含热情地详述了黄宗羲登楼的前前后后,并将此文收进代表作《文化苦旅》中。

细细想来,天一阁和黄宗羲,这两个传奇的交集并非偶然。

黄宗羲一生酷爱读书,真正是嗜书如命。其私淑弟子、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记载,黄宗羲读遍家中藏书,这还不够,又到附近各大藏书楼抄书、读书。“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黄宗羲读书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近的有同里的世学楼、淡生堂、二老阁,远的有吴中绛云楼、南京千顷堂、昆山传是楼。

千顷堂是南京有名的藏书楼,为福建晋江人黄居中创立,藏书6000余册,黄宗羲在1630年至1641年间,每次到南京都要上门借阅。

四处借书、看书的黄宗羲,对邻县这个藏书甚丰,名声远扬的藏书楼天一阁,自然不会错过。

和别人不同的是,黄宗羲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人生乐趣,更是抱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对时代的责任感在读书学习。他“通知史事”,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为此,黄宗羲读书先是从明代十三朝实录读起,再读二十一史,“每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

不仅读史,还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黄宗羲还广泛研读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乐、佛教、道学等书籍,甚至对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科学著作历学、算学也认真做研究。

(1673年,黄宗羲登天一阁遍阅藏书,并作《天一阁藏书记》)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这为他日后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思想大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要知道,黄宗羲不仅成为了思想家、史学家,还是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这种读书学习的劲头,让人联想到“书迷”总书记习近平。

习近平爱读书也是名声在外。人民网报道说,习近平16岁时,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在那里,“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

老乡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40余年后,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他曾用自身经历激励新时代青年,告诫党员干部要多读书、善读书。

2013年青年节,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党员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书迷”习近平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不仅年轻时爱读书,十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他,虽然有繁忙的治国理政事务,但是在日理万机之余,从没中断的就是“读书”。

2014年2月,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300年前,黄宗羲给世人留下了好读书的典范,今天我们收下这份文化遗产。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里,更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编辑:沈之蓥

关于黄宗羲的理念,您或许有很多感想和思考,有很多真知灼见。在甬派记者的报道后面,跟评您的感悟和思考,将您的真知灼见与派粉一起分享,如何?甬派将从大家的评论中,每天选出4个最佳评论,各奉上50元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