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安石之道|洪水湾前思安石:遍访民间疾苦方能“治绩大举”

甬派       2016-11-07 20:50:08

甬派客户端记者 梅子满

甬派君有话说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来到鄞县做知县,在任仅三年左右,却干了一番大事业不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提出一系列县政治理措施和思想,在这里进行了革新变法的“实验”。

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2014年5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重要场合提到王安石治鄞,并强调指出,做一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今有焦裕禄做榜样,古有王安石等人值得研究借鉴。

甬派特别策划“文化自信 宁波力量”继“重走阳明路”之后,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实地探访王安石在宁波和江西抚州老家的足迹,一路追寻王安石治政之道的当代价值——

鄞江洪水湾前思安石:遍访民间疾苦方能 “治绩大举”

鄞江镇的鄞江大桥附近,发源于丹山赤水的章溪河河面在此处变得更加开阔,河水也同时在此处一分为二,一小部分成为南塘河的源头,逶迤数十公里后进入宁波市区;一部分继续向前,奔流入海。

这个地方,就是王安石在《鄞县经游记》中提出的洪水湾。

(鄞江洪水湾)

《鄞县经游记》可不是王安石的游山玩水之作,而是他对自己一次调查研究行程的详细记录。

北宋庆历七年十一月,年仅27岁的王安石由淮南节度判官调任鄞县知县。虽然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仅有3年多时间,但王安石干得风生水起,“治绩大举,民称其德”。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看来,王安石深谙这个道理。

北宋庆历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047年11月26日),才上任没几天的王安石即冒风寒、履冰霜,即花了12天时间,对当时鄞县东西14个乡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鄞县经游记》详细记录了这次调查研究的行程——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吴,具舟以西。质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庄。过五峰,行十里许,复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质明,观新渠及洪水湾,还食普宁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市文保所退休专家许孟光告诉甬派记者,这些条石就是宋代的洪水湾塘遗址)

“上任后的王安石花了大量时间实地考察当地经济状况,访察民间疾苦。正是从一次次实地考察中,王安石对当地民众的生产及生活状况了然于胸,为他制定治理鄞县的措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使其行政措施深得民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游彪在一次研讨会上,如是总结王安石在鄞县“治绩大举”的秘密。

事实也正是如此。勤于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影响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让王安石对鄞县的实际情况和民情民意有了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他形成县政治理的决策。他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两大问题——水利和粮食问题入手,立足为老百姓做实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年左右时间里,县政为之一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区市。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鄞县知县王安石堪称北宋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

(洪水湾塘遗址碑,系当年许孟光老师提议设立)

如今,站在宋代石塘遗迹犹存的洪水湾前,再次回望王安石那次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之旅以及其后他在鄞县的作为,我们也许也就不难明白,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实地调查研究了——

“郡县治,天下安”。县政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王安石县政治理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实地调查研究是县政治理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想让决策贴地气,政策接民意,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

关于王安石、关于他的鄞县治理经验、关于他的改革变法、关于文化自信的宁波力量,您或许有很多感想和思考,有很多真知灼见。那么,在甬派记者发回的报道后面,跟评您的感悟和思考,将您的真知灼见与125万多派粉一起分享,如何?甬派将从大家的评论中,每天选出4个最佳评论,各奉上50元稿酬!

编辑:沈之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