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亭边的感怀: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行动哲学

甬派       2016-10-23 06:21:16

甬派客户端特派记者 梅子满

出大余县城沿着323国道往东南行驶约15公里,就是青龙镇赤江村。

22日下午3点多,“重走阳明路”媒体行来到古称南安青龙浦的赤江村。“走10来分钟,就是落星亭!”村口,47岁的文鑫商行老板邓文鑫指着对面一条水泥小路告诉甬派记者。

赤江村边上的章江)
落星亭是《王阳明大传》作者、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当代儒学家冈田武彦为纪念王阳明在此地逝世,而在日本筹资并于1994年兴建的。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阳明先生五十七岁。二月,平思、田。七月,平八寨、断藤峡。十一月,班师,乘舟沿赣江北上。先生病情加剧。舟泊南安青龙浦。门人周积来见,先生已弥留。周积问先生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遂瞑目而逝。

章江载着粼粼的波光,缓缓地流过赤江村外的农田。冈田武彦等日本阳明心学追随者捐资修建的落星亭,就位于江边一处林荫深处,若非当地人指点,确实不容易发现。

(甬派记者背后就是落星亭)
纪念亭形制为四角亭,结构较为简单,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亭内竖立一座大理石碑,碑高2.14米,宽1.4米,正面阴刻着“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几个大字,落款是“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体”,背面则是捐建者的名字。纪念亭后面,则是一块显然是新树立的黑色大理石石碑,上书“知行合一”四个字。

487年前1月那个早上先生逝世的场景,已很难被准确复原或者回忆。汹涌的江水,早已带走了一切。据邓文鑫回忆,40年前他小时候,落星亭所在的地方还是一个有着一级级石阶的码头;码头之上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河坝村,住着数百居民;村口的江边,也还“住”着一整排有几百年历史的樟树。后来,章江不断冲刷河岸,不断倒塌的河岸“赶”走了河坝村的村民,也“赶”走了那些古老的樟树。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留下来了,“知行合一”的智慧之光留下来了。

临终时刻,先生虽然对人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但我相信,他一定是带着莫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离开世界的,“亦复何言?”——语言已经多余,此心光明大家已经看到:要心怀圣贤之心,坚持知行合一,人生就能达到你所希望的顶峰。我就是榜样就是例子,你们只管沿着我用一生探险得来的成圣之道循路而行,别的真不用说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阳明先生创立的知行合一,就是可以让人拥有改变世界强大力量的哲学。拥有3万平方公里的赣州古城,见证了一生践行“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作为文人的阳明先生所具有的令人敬仰的军事才华——他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荡平了祸害当地数十年的盗匪之乱,“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事功”不仅改变外在的世界,也改造内心的世界。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是与小人、疾病及叛乱做斗争的一生,更是把生命的每一瞬间都看成“成圣”关键时刻的一生,他最终让世人看到,此心真的可以光明,真的可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 。

在王阳明之前,在王阳明之后,无数哲人发表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然而,像阳明先生那样,一生在“事功上磨”,以行动来证明理论的力量,来修炼心性、成就伟大人格的哲学家又有几人?

王阳明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为所有人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知行合一,不是空洞的教诲,也不是对世界无力的解说。它是充盈着浩然正气的行动哲学,既能“破山中贼”,也能“破心中贼”。“致知必在行,而不行不可能为知也。”它要求个体在生命的奋勉中实现道德理想,又在行动中化理想为生活中的切实受用。

当每一位党员都做到知行合一,在担当做事和严格的党内生活中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的“党性”;每一位中国人都做到知行合一,“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人人做到“此心光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还会远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背后显然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莫大寄望

【最佳跟评,是你吗?】

关于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文化自信,您或许也有很多感想和思考,有很多真知灼见。那么,在甬派特派记者发回的报道后面,跟评您的感悟和思考,将您的真知灼见与125万多派粉一起,如何?知行合一的伟大智慧,需要更多人的体认和传播,就让我们一起成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甬派将从大家的评论中,每天选出4个最佳评论,各奉上50元稿酬,以志感谢!


编辑:吴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