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故居前的沉思:这里为何能走出一代旷世大儒?

甬派       2016-10-19 07:47:08

甬派客户端特派记者 梅子满

从余姚王阳明故居出发,“重走阳明路”大型采访团终于在10月18日晚10点左右,抵达此行的第一站贵州修文县。

有些疲惫,思绪却一直停不下来。桂花飘香的余姚王阳明故居前那尊阳明雕像一直在脑海里浮现。

“余姚是个小地方,但有了王阳明,全世界都知道余姚!”69岁的倪先生与王阳明故居相邻而居已经35年,在上午的启动仪式前,他自豪地告诉甬派记者,王阳明是余姚四先贤之一(另三位是严子陵、朱舜水、黄宗羲),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满城皆知。

余姚这座浙东小县城,为何能诞生一代旷世大儒王阳明?这是甬派记者路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地理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余姚是拥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明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余姚成为诞生王阳明等硕儒的沃土,“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200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梁启超语)。

不过,同行的甬上阳明研习社社员朱帅则更认同日本阳明研究专家、《王阳明祥传》作者高濑五次郎的观点,那就是家风。“毋庸置疑,王阳明一生的志趣选择,都得益于这些先贤(祖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亲龙山先生的教导训诫,铸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朱帅引用高濑五次郎的话说道。

据史料记载,王氏家族是一儒学世家。王阳明先生也自称,其家族“积德累仁者数世”。王阳明几代祖先,均以高洁超脱的形象出现在史料记载中——

王阳明的爷爷王伦一生淡泊、饱读诗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品行高洁,后人曾为其立传,将其与晋代陶渊明、宋代林和靖等雅士放在一起,称赞其“环堵萧然、雅歌豪饮、胸次洒落”,这对王阳明的人格形成,无疑具有深远影响。

据记载,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岑氏百岁时,王华亦年逾七十,却朝夕如童子侍奉左右,未尝懈怠。岑氏殁,王华以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及葬,跣足随号,行数十里,以致染疾,卧床逾年。王华的这些高行,很得社会好评。

“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良好的家风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极为重视家风的传承。在家书《示宪儿》中,他告诫儿子“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了这两天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周永康、周本顺、白培恩、苏荣等落马高官,真该好好了解王阳明先生的家风——好的家风,不一定能造就第二个王阳明,不一定能保证让孩子做大官,但起码能保证后代恪守为人本分,踏踏实实地过上安稳的生活。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尤其提醒领导干部。一定要特别注意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今天,我们该如何从王阳明先生的一生和他创立的心学中汲取营养?王阳明故居无疑给了所有人一个重要启示:从感悟和学习王阳明的家风开始吧!

派粉们,动动手指,快来评论吧!甬派将从大家的评论中,每天选出4个最佳评论,奉上50元稿酬,以志感谢!

编辑:沈莉萍